杭师大环波罗的海国家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第二届区域国别研究高端论坛

    123日,由杭州师范大学环波罗的海国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区域国别研究高端论坛顺利召开,此次论坛由国际教育学院-哈尔科夫学院以及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共中央党校、浙江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本次论坛。

WechatIMG317173

线上部分专家合影

WechatIMG317174

线下参会代表合影

论坛开幕式由中心执行主任、国-哈学院院长欧荣教授主持。校科研处副处长陈礼珍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陈教授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为进一步促进全球发展共同体、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杭师大去年成立了环波罗的海国家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俄罗斯、乌克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相关问题,致力于打造成为中国与环波罗的海国家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一年多来,该中心注重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培育话语与传播等新兴交叉学科,大力提升科研和咨政服务水平,部分报告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并被中央部委采纳,研究报告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等采纳。面向未来,中心将进一步聚焦国际关系、商贸关系、语言文化以及教育与艺术四大研究领域,进一步促进中国智慧与世界文明的交融互构,力求为新时代全球治理方案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发表了致辞。罗林主任回顾了去年中心揭牌仪式暨首届区域国别研究高端论坛的盛况,并指出,目前全国只有4个教育部备案的有关波罗的海国家的研究中心,包括2017年获批的贵州大学波罗的海区域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波罗的海国家研究中心,2021年获批的上海财经大学爱沙尼亚与波罗的海区域研究中心。这三个机构与杭州师范大学环波罗的海国家中心的研究领域既有交叉也有差别,就全国范围来看,相关研究仍然不足。罗林主任强调,做好国别与区域研究,必须多院系、多学科合作,杭师大环波中心由黄兆信副校长任主任,整合了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商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跨学院、跨学科团队,加强了学科的组织化程度,凝练了研究方向,虽然建设时间不长,但成效显著。罗林主任最后希望学校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引进以及国际间的科研合作,希望中心朝着建成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的目标迈进。

中心副主任陈礼珍教授和国际处处长、中心副主任汪学磊分别主持了上午的两场主旨发言。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探讨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者如何以语言为切入点,开展区域国别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赵晨教授针对波罗的海三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有关区域国别研究的研究方法与目标进行了分析;中心首席专家施旭教授从文化话语研究的视角探究了中、美、俄三国的国家安全观;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教授分析了俄乌冲突引发的波罗的海安全格局变化;湖南师范大学的阮炜教授通过对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历史发展的分析,探讨了俄罗斯民族极高的自我期许及其影响;中共中央党校的赵柯副教授从学科视角、研究路径和学科目标三方面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下午的环波中心内部研讨由欧荣教授主持,中心兼职研究员、浙江大学特聘副研究员陈振铎聚焦区域国别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互译问题,提出应坚持“中国主体、应用指向、问题导向”的方法论;中心经贸研究方向带头人、阿里巴巴商学院王淑翠教授分析了俄乌冲突对中俄汽车贸易的影响,提出了解决对策,为咨政建言的撰写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中心研究员、美术学院的侯君波教授展现了图像叙事的经典与传承,探讨了俄罗斯美术教育对我国的影响。

中心工作会议由中心办公室主任、外国语学院李汶潞博士主持。陈礼珍教授、欧荣教授为新加入的研究员颁发了聘书;欧荣教授负责的《浙江与波罗的海三国合作发展报告》编撰组汇报了课题进展情况,李汶潞博士总结了2022年的中心工作,并对即将开展的课题申报工作进行了预告,中心研究人员也进行了内部交流。

最后,陈礼珍教授代表科研处做总结讲话,他要求中心研究人员要提高站位,积极参与;要加大投入,多出成果;要关爱中心,积极为中心工作出谋划策;对合作发展报告的编撰工作要高度重视,对中心工作要做好长远规划等。

中心研究人员纷纷表示,聆听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从语言学、国际关系、安全话语、地缘政治、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经贸关系、美术教育等多路径展开区域国别研究,为他们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信心。本届区域国别研究高端论坛的成功举办为环波中心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WechatIMG317172

线下会场